從取料到成品,共72道工序,生產周期達25天;
每片泥坯,都是純手工搟制成型,即便是在這個行業里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工匠,每天最多也只能搟40片;
溫潤如玉被放大到每個面、每條邊、每個角,“每個肉眼可見之處”……
二
韻者,美之極。宋韻的青色美學,青瓷的層翠欲染,一神一形,均是風華。
龍泉青瓷,將宋韻返璞歸真、洗盡鉛華、雅俗共賞的風骨氣質逐一道出,“讓每一片瓷片都秩序井然,每一抹釉色都恰如其分”。
四色青瓷片,以梅子青為基準色調。這種蘊藏力量的統一呈現,直截了當,不夸張、不激烈,“雖不沉雄,但極幽遠”。
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些青瓷片,不是簡單的類比復制,兼具相似性和差異化。
一字排開的青瓷屏扇門,造型看似簡單,實為“渾然相應”“宛然自足”的整體,既有清晰的界限,又彼此呼應。屏扇之間,宋韻文化的沉浸感,有了兼具技術性和藝術性的當代表達。
借助青瓷的釉色與層次,屏扇門從建筑變成景觀:關閉時,有令人向往的簡約;打開時,有美輪美奐的律動。轉換之間,平面化為立體,將原本需要通過想象實現的二維空間,營造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維世界,“單片是溫潤,成片是震撼”。
瓷片被視為一種活著的事物,和自然呼吸吐納,孕育未來。這種共存,不僅是自然物料的對話,也是人類非遺的延存。
龍泉青瓷,落子宋韻,不著一字,盡得風流。
三
青瓷匠人,既有燒窯制瓷的智慧與文明,更有追求極致的果敢與浪漫,這讓龍泉青瓷千年來從來不止于某個器型、某個領域。這種“不止”,讓“把美薈萃于如玉的質感”有了更多的極致匠心。
易翹、易裂、易變形,是青瓷片的三大難題。傳承千年的技法和經驗,從無統一的外在形象??墒菫榱司媲缶?,文潤閣的每片青瓷片又都要有特定的量化標準:每次上釉要稱量,三次燒制溫度各不相同,甚至每條邊的厚度,都用卡尺檢測,“誤差不能超過0.2毫米”。
看似吹毛求疵,實為匠心使然。
一片青瓷片,以一種偏執的精神去精益求精,完善著我們對形式的現代感受,打破了青瓷界很多的“從來沒有”:
從來沒有燒制過如此大尺寸、大體量的瓷片;
從來沒有嘗試過三次燒制;
從來沒有專門改良甚至新建龍泉窯;
從來沒有跨界踏入建筑領域……
化無為有,破限為致。“少一分是弱,多一分則過”,演繹的就是宋韻文化的巧思匠心。
極致,是一種擔當和態度。
不論是在傳統技藝中探賾鉤深,還是在當代器型里開新致遠,龍泉青瓷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呈現宋韻文化精髓。它代表一種雅正的審美理念,中正、本色而純粹,在一方清逸中見風范、見氣韻、見根脈,使宋韻之“匠心”具體化,催化宋韻新能量生發。
循跡千年宋韻文化,青瓷的小細節、大模樣,如今全都藏在杭州國家版本館里。而所謂的極致,不過是這項人類非遺,一次又一次地站在時代起跑線上。
這便是以極致匠心,吟唱“宋韻今聲”。
來源:浙江宣傳